基层动态
国能准能集团:向绿而行 | 打造“煤海塞罕坝”生态保护修复样板
时间:2025-07-21 浏览量:0
仲夏,站在准能矿山观景台极目远眺,曾经的“乌金”矿坑已焕发新颜,触目可及的是融合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休闲观光与红色教育的生态景区,前来拍照打卡、研学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美景可感可及,离不开准能集团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形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技术体系,即“水土流失控制、生态重构、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探索出一条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绿色发展之路。
矿山重生
智慧织绿网
6月9日,在绿意盎然的准能矿区,园林工人们正在主干道两侧播撒花卉籽种。入夏以来,生产服务中心针对绿化带出现缺株断带、植物老化等现象,共补种乔木、花灌木和绿篱17.6万余株苗木,以绿色串联起各生产区域。


多年来,针对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涸、植被成活率低等“老大难”,准能人倾注汗水和智慧,构建了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体系:上游拦洪、下游拦渣、整体包围,织密水土保持网络;以蓄代排,分散径流分区防治,修复成盘子状的地形,提升雨水利用率;试验筛选出176种植被,建立适应性植物物种库,让绿植扎根矿山。

随着煤炭开采越来越规模化和大型化,如何破解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相矛盾的难题?

准能集团坚持“边开采、边修复”,将生态保护修复贯穿煤炭资源开发全过程。在开采过程中,“智能矿山”建设蹄疾步稳,实现绿色化、集约化、高效化绿色开采。在生态重构过程中,通过“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的科学作业流程,覆土厚度严格保证2米以上,确保排土场地质结构稳定,为后续的复垦绿化奠定坚实基底。
沃土扩绿
林海涌新潮
在航拍镜头中,准能矿区犹如一片绿波涌动的林海,呈现“矿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画中”的诗意景象。

经过多年的生态实践,准能集团摸索出一套“养地”的好法子。“我们的复垦分三步走——初期种胡颓子、豆科植物固土养地;中期少翻土、盖秸秆锁住水分,小块地加有机肥或粉煤灰提肥力;后期土壤肥沃了,混种乔灌草,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产业。”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介绍道。

此外,准能集团将煤矸石用作土壤营养层,地表土改造成下层阻渗、中层蓄水、上层保水的“海绵”式土壤结构,形成浅滩、湿地、深水区等,涵养了万亩良田,每年协同消纳煤矸石约1300万吨,累计已消纳煤矸石超1.3亿吨,生态保护修复经验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目前,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投入累计29.9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95万亩,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7633.5万株,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5%以上,植被种群由单一趋向多样化发展,吸引了黄羊、猫头鹰、赤麻鸭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让生态系统焕发生机。



亮点频频的背后,是准能集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今年,按照国家能源集团要求,准能集团协调准格尔旗政府规划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分4期开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兼具生态与观赏性的沿黄景观带,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功能,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绿能生金
产业谱新篇
绿色家底越厚实,发展后劲越充足。准能集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构建“生态+”多元产业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真正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篇章:





建成3.9万亩林果基地、1万亩牧草田及42栋日光温室,存栏优质肉牛2千余头,创新开发“肉牛托管代养”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





依托丰厚的矿业遗迹、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以工业游业态为载体,建成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露天煤矿观礼台、生物多样性公园等诸多特色场馆,累计接待游客27万人次。



加快实施复垦区“光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规划采用绿电电解水生产绿氢、绿氨,逐步构建光-氢-氨耦合的产业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绿色经济版图不断更新的同时,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近5年矿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加14亿元,准能集团也取得了“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成功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准能样板”。

矿山植绿,点染的是生机,厚植的是根基;增绿扩绿,筑牢的是屏障,守护的是未来。准能集团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不断迈上新台阶,助力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