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集团:矿山燃起抗战“火种”,烽烟凝聚不屈精魂

时间:2025-09-04    浏览量:0

煤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从1882年徐州利国矿务总局创办起,徐州煤矿便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当日军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徐州后,贾汪煤矿沦为“柳泉炭矿”,成为日寇“以战养战”的重要据点。1929年,徐州矿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成立,播下红色火种,徐矿人在党的领导下锄奸斗寇,先后组织井口风暴、红粮斗争、千人大罢工等,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支援了抗日战争。翻开尘封已久的抗争史,我们既看到了日军掠夺资源的野蛮暴行,也看到了中国产业工人以血肉之躯守护民族工业的不屈精魂。


1.png


星火初燃:成立党支部


红色,从来都是百年徐矿最鲜亮的底色。在徐矿的发展历史中,鹿周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是百年徐矿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中共贾汪煤矿特别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鹿周继出生于徐州邳县戴庄乡野场村,1926年在湖南长沙当铁路工人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中共铜山县委委派,鹿周继只身前往上海远记公司(贾汪煤矿),以做矿工为掩护,负责在煤矿发展党员,开展工人运动和党的地下活动。到贾汪煤矿三个月,他便成功组织了徐州煤矿第一次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窑木斗争,带着矿工和农民高呼口号、撞开大门、冲进“官房里”,最终迫使资本家答应先还30%的窑木欠款,其余70%十天内还清。一次显示工农联盟力量的斗争,就此胜利结束。

1929年5月10日,中共贾汪煤矿支部第一次党员大会在贾汪镇泉西村召开,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徐州矿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贾汪煤矿特别支部正式成立。鹿周继当选书记。从这以后,徐州矿工有了坚强的红色政治堡垒。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贾汪矿工此后向资本家、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多次罢工斗争,其中包括“大闹铁道门”斗争、反裁员罢工、千人大罢工、反监工斗争等,并且都取得了胜利。

“在一次次斗争的锤炼中,形成了矿工们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这些斗争经验的积累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转化为工人们对抗侵略者的重要武器。”《韩桥大事记》原编撰办公室主任王广玉虽已退休,但时常还会来到博物馆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讲述这段英勇往事。在《韩桥大事记》11万余字的记录中,这些故事亦被永久保留了下来。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贾汪煤矿,并宣布:华东煤矿公司改名为柳泉炭矿,成为他们“以战养战”的重要据点。而当侵略者踏碎矿区宁静,抗争之火亦烧向敌营。一个典型的缩影便是“红粮斗争”。1942年秋,日军正进行太平洋战争,矿区粮价飞涨。工人下一班窑,挣的工资连一斤高粱都买不起,遂提出“将工资折成粮食发给”。日军强调运输困难拒不答复,引起矿工极大愤慨。地下党组织通过党员王朝胜、工人丁兆德等分别到大泉、泉旺头等村串联工人不去上班。一时间,全矿13个包工大柜的3700多名矿工揭竿而起。在集体罢工7天后,最终迫使日方答应将高粱增加到每班2斤。但狡诈的日寇却勾结包工把头,将发给工人的高粱泡水掺砂。为此,鹿周继与党员彭广俊、张金桂等人再次发动掀起“争粮”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5.png

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日占柳泉炭矿时期的贮煤场


“韩桥煤矿存续期间,矿区从最初的4名党员,发展到最多时已达到5个党总支、58个党支部、1608名党员。”王广玉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数字。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组简单的发展数据,更是红色火种在黑暗中照亮人心、凝聚力量的生动写照。


烽烟淬炼:矿脉深处的积极抗争


日本侵略前,徐州煤矿在“红色资本家”刘鸿生的苦心经营下蒸蒸日上。1929年12月,刘鸿生组织资本集团与徐州煤矿原有股东及债权人商议,组建华东煤矿公司,接办徐州煤矿。自1931年华东煤矿公司建立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矿山规模不断扩大,煤炭产量也不断攀升,1936年达到产销量最高峰,分别达到347230吨、375956吨。

据《徐州矿务局志》记载,日军侵占贾汪煤矿7年,实行法西斯统治,疯狂掠夺煤炭,矿井被挖得千疮百孔,矿工们更是被当成奴隶使唤。矿场机关300余人,矿、处、科主要头目大多是日本人。矿警队多达700人,由日本特务和汉奸组成的“第二科”专门对所谓“不法工人”进行侦察、关押和刑讯。矿工上班要过领牌、进矿、点钩三道关,下班出矿要搜身。柳泉炭矿实行掠夺式开采,煤田遭到毁灭性破坏,无法开采的资源约330万吨。1938年11月至1945年7月,日本共掠夺贾汪煤炭245.9万吨。

“在战争期间,所有中国之各工厂以及矿业等,均归日本军管理”“日本军占领之地,分为敌产与民有产。若已查明为敌产,则完全没收;若证明为民有产,须日华合办”“华东矿产已调查明白,并得很多有关系之材料,已认为敌产”“如果愿意日华合办,应速派代表来接洽”……在一份日寇向华东煤矿公司代总经理的致函中,巧取豪夺之意清晰可见。面对威逼利诱,刘鸿生坚守民族气节,采取“虚换德旗,保护中产”的策略,宁可弃产也不愿与日寇合作。因为他深知,保住煤矿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族尊严的大事。然而,尽管刘鸿生尽全力保护,但徐州煤矿仍未能逃脱被日军占领的命运。

为了尽可能不让侵略者多掠夺煤炭,矿工们的对策是尽量少生产。监工一来,大家就假装认真干活,监工一走,就坐下来聊天;在大巷里推煤车,平时一个人就能推动,但这时却假装两个人也推不动,而且气喘吁吁;装车时不是不装满就是掺煤矸石,影响煤炭装载量和质量,有一次趁着天黑装多了煤矸石甚至把车轮轴都压断了;对那些特别凶恶的监工,工人们还经过秘密策划狠狠给予惩罚,熄灭电石灯,蒙头盖脸就是一顿痛殴……工人们以磨洋工、糊鬼子、怠工等方式与敌人展开周旋,通过看似微小的抵抗,使日军掠夺效率大减。

与此同时,更有不少矿工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徐州特委即派人恢复了贾汪煤矿地下党组织。矿工周得胜以九号包工柜代理包工头的身份为掩护,在贾汪为游击队(即运河支队)搞雷管、炸药、钢材和步枪子弹等军用物资。联络员为地下工作者姬桂成(以当矿工为掩护)。“他们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共搞出炸药200多斤、子弹200多排,都及时送到了八路军根据地之一的黄邱套,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作出了矿工的贡献!”王广玉动情地说道。


薪火相传:扎根历史向阳生长


为支援渡江战役,矿工们供给解放军铁锚、八爪铊、大小镐斧300余件,弹药发射筒12门,土造大炮600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199名矿工报名参军,全体矿工超额完成了捐献“贾汪矿工号”战斗机一架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韩桥煤矿工人为代表的徐州矿工,战高温、斗酷暑,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创出了“百日红”“千日红”等行业奇迹……徐矿人“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信仰在岁月中不断传承,并淬炼成企业成长基因。

2.png

苏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


当前,在煤炭行业转型的浪潮中,徐矿率先布局清洁能源,从光伏电站到储能技术研发再到风电项目,昔日的“煤海铁军”正变身“绿色能源先锋”。如今,徐矿集团着力构建能源与资源、新材料与新装备、“四链”融合与“四化”融合的“两源两新两融”发展新格局。“发展是不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奋斗历程。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要更加注重积极的文化营造,重视用积极的文化力量激发职工,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徐矿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集团始终注重历史传承,积极从历史中发掘企业文化的“根”,引导职工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动力,激励职工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

3.png

华美热电公司光伏产业园


4.png

华东机械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贾汪煤矿博物馆所在的位置是韩桥煤矿旧址。这里曾是日军占领时期所建的司令部,后来成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部队起义旧址,如今是人们感悟历史的重要去处。每年都有不少党员干部、青年职工来此寻根溯源。据悉,去年,来这里参加党纪学习教育的就有48批,共1000多人。韩桥煤矿作为徐矿集团的母矿,在这里,一幅幅旧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串联起的不仅是一段段具体的历史场景,更是徐矿人的精神轨迹。

如今,虽然旧址里那座四面合围、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已然陈旧,馆内的一些老物件也蒙上了些许灰尘。但在徐矿集团,红色旗帜仍在能源革命的征程中高高飘扬。那些在抗战岁月中淬炼出的忠诚与坚韧,早已融入企业的血脉,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灯塔——正如博物馆外的那棵百年香樟,扎根历史的土壤,却始终向着时代的阳光,舒展新的枝芽。


来源:徐矿集团 微信公众号